人物名片:陈世轩 高中阶段完成《 睡眠呼吸暂停监测提醒仪》 和 《 成都 pm2 .5 对红细胞性质的影响》两个课题 , 课题研究成果获得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一 等奖 , 并分别发表在 《 中 国科技投资》和 《医学前沿》刊物上 。大学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英才学院 , 本硕博连读 。
小学时模糊的记忆中,我与大多数小朋友们一样,脑子里面除了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基本上就是玩,然后参加家长为我报名的辅导班。进入初中后,课程比小学增加了许多,但华阳中 学还增设了两门特色课程,一门叫做 “心理健康与辅导”,一门叫做 “科技创新教育”。刚开始我也把这俩定义为“陪衬课程”。
在初升高阶段,经过深思熟虑我选择成为华阳中学的指标到校生。暑假期间去了张晓容老师的工作室参加科创活动。第一次去的时候,在楼梯口就听见了编程老师激情洋溢的声音。我坐下听着讲解,迷迷糊糊不太懂。
老师讲一步我跟着走一步,到单独叫我编程时,我就什么都不会了。接下来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学习单片机的内容 , 逐渐有了感觉。在这段时间内老师一直鼓励我们自己寻找一个课题试着研究,她说研究的过程就是巩固知识、深度学习的 过程。那时候的我,“课题”是什么根本就无从谈起。
高中开始,我开启了人生中第一个课题 « 睡眠呼吸暂停监测提醒仪» 的 实践研究。此课题的灵感来源于网上打呼噜窒息导致猝死的医学案例。 我一心想通过这一研究挽救患者的生命, 但从内源角度来说无法用计算机解决,我就从外源角度考虑。 我查了相关文章,没有发现类似研究的论文或者专利,便邀约几个同学开始研究。我们到医院去实地取材,借了几位呼吸疾病患者的心电图进行比较,发现呼吸暂停时心电图也会随之变化,于是这就被我们确立为课题研究方向。在研究的过程中,各种传感器的获取、各部分硬件的焊接拼凑等我们都能够比较轻松地完成,软件程序成为最难的一环。当时我的编程技术不太熟练,用什么语言编写、用什么硬件成了困扰我 们的难题。我们请教了有计算机语言基础的学长,和组员们在边交流边学习边讨论的过程中确定用 arduino为单片机,ad8232 为心电传感器 , 再加上定位系统和收发 短信系统的辅助部分,一起构成这个便携式心电传感睡眠呼吸暂停监测提醒仪器的核心。然而具体实践过程并不是一帆风 顺。经历了各种挫折,研究成果获得了第 31 届四川省创新大赛 一等奖 ,并发表在 « 中国科技投资» 。
这一个课题只是开始 ,虽然做的东西现在来看比较简单,也不够完善,但这段经历让我熟悉了做课题的方法与流程:怎样去发现问题,怎样去解决问题,并把这个过程转化成为一个学术的课题。
高二开学 , 我便重新开始寻找新的课题 ,在机缘巧合下我认识了李遥金老师 , 他正在从事血液相关方面的研究 ,又加 上当时成都的雾霾较为严重,我的灵感又来了:如果空气中的 pm2 .5大量吸入到人体中 ,或者说人长期在高污染的环境下生活 , 对自身的血细胞有没有什么危害? 红细胞会不会诱导发生病变? 按照这个思路,我确定了 一 个新的研究方向 “pm2 .5 对红细胞 的影响”, 再加上一个地域的限定词« 成都 pm2 .5 对红细胞性质的影响» 成了我高二阶段完成的最重要的课题。在研究的过程中,我遇到了更为棘手的 问 题比如: 如 确保我们采用的血液样本有效;如何正确采集空气中的pm2 .5 等。为了控制单 一的变量 , 我和组员都抽取了自己身体的部分血液 , 分成独立的两组进行实验 ;我们联系环保部门工作的专家对我们进行了专业的采样指导……经过不断的克服困难,后来,该课题获得了第 32 届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而我对于环境与人体健康相结合领域的兴趣愈 发浓厚 , 最终也影响到了我大学就读的学校以及专业 .
高中阶段的科研历程是我人生道路上 一 段难忘的时光 , 当别人在教室里用功学习的时候 , 当别人外出游玩的时候 , 我都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做课题既需要自身有强大的学习 能力,也需要合理地安排时间,对我而言, 这确实是一种锻炼 ,乃至于我高三的时候感觉比高一 、高二时都更轻松。高一 、高 二 培养起来的科学素养和方法 , 也 是 我 高 三 参 加高校自主招生的敲门砖。 2018 年初 ,我参加了清华大学举办的工程科学创新挑战营 , 在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子的较量中,我看到了自 己的不足 ,但这也是我人生中收获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我通过自主招生进入哈尔滨工 业大学继续学习。进入大学后,日子突然轻松起来,节奏也没有那么紧张 ,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入学后我一方面加入了英才学社下属的科创部 ,联系凯时kb88手机客户端环境学院水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老师,积极跟进前沿的课题。 “水”成为了我大学期间课题研究的核心,“大一年度项目”完成了« 农村家 用 除 锰 净 化 器» ,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 目”完成了« 基于石墨烯气凝胶水合氧化镧复合材料的污水磷吸附 回收研究»。
创新意识已在我的生活中悄然形成,它将伴随我一生,对我来说,与科创的不解之缘,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