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丽查看荞麦生长情况
杨小丽(左)与农户交流青稞长势
杨小丽(左一)入户调研农户家庭收入、产业发展情况
“依依不舍别亲人,青春奉献去高原。千里山川拼奋进,深深挂念藏心间。自古忠孝两难全,酸甜苦辣一肩挑。助力乡村梦实现,誓捧丹心助振兴。”这首诗是四川省科协调宣部副部长,挂职乡城县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的杨小丽于2021年8月援建川西高原甘孜州乡城县之前有感而发写下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深的家国情怀。
从成都平原跃升到海拔近3000米的川西高原,杨小丽始终牢记自己的使命,将乡城县当作第二故乡,按照“缺氧不缺精神、高原更高标准”的要求,撸起袖子,扑下身子,用苦干实干创造业绩,赢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高度赞誉。
缺氧、思乡……
那些援建中的磨练
援建意味着吃苦奉献。到乡城前,杨小丽对乡城县的高原环境有所耳闻,面对这个完全陌生的工作环境,她早早做好了心理准备,谁曾想,受气压变化和含氧量减少的影响,连睡觉都成了问题。
“刚来的时候晚上睡不着,常常一晚上要醒三四次,现在习惯了,醒的次数少了,但还是会阶段性失眠,整宿睡不着。”杨小丽和很多援建干部一样,经历了初到高原因缺氧导致的头疼,有时候话说快了会一口气卡在喉咙里半天才缓过来,路走快了还有点气喘吁吁。她的办公桌上现在依然放着各种应对高原反应的常用药,以前是为自己准备的,现在是为外来工作组备用的。
虽然有诸多不适反应,但乡城老百姓的热情仿如明媚的阳光,消融了一切身心的疾苦。 “我有点儿忐忑不安和放不开,怕因为不了解风俗民情难以融入。”当谈到第一次下乡的情景时,杨小丽如是说,“事实是我多想了,老百姓就是用最简单淳朴的方式欢迎你,把家里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招待你,虽然有时候会语言不通,但那种发自内心的笑容和情感是无法隐藏的。”就是从那一刻起,杨小丽暗下决心一定要克服各种困难扎下根来,为乡城的老百姓做点有意义的事情,担起“助力乡村振兴”的责任和使命。
如今,她已基本适应了高原气候,乡城的民风民俗也悉数了解,偶尔还和老乡一起跳锅庄舞、喝酥油茶,每每聊起“乡城三绝”也是滔滔不绝,已然融入当地生活。但工作之余,仍会有一些别样的情绪浸入心间。
去年10月,父亲突发心梗,杨小丽因工作原因未能赶回家,好在手术及时,父亲没有大碍。还有此前两岁的儿子入院手术,也只能交给家人照看。“有的时候我也会问自己这样到底值不值得”,在家人最需要的时候没陪在身边,杨小丽深感自责,觉得没有尽到作为母亲和女儿应尽的责任,“但坚守乡村振兴一线也是我们援建干部的责任啊!”舍小家为大家,她愿作那“最可爱的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当阖家团圆的日子,杨小丽和很多援建干部一样因一份责任坚守在川西高原上,与家人“千里共婵娟”。多少个夜深人静的夜晚,仰望星空,在月光下,是自己孤独的影子。风儿轻轻地刮,水儿静静流淌,泪滴点点地下,眼前又是一幕诗画,勾起心底思乡的心弦……
协调、建议……
那些援建中的初心
来到然乌乡,清风习习,凉爽宜人,白藏房点缀在田野中,风景秀丽,而真正吸引眼球的是这里的克麦村车厘子生态种植园,只见蓬勃生长的车厘子树在微风轻拂下摇摆着芊芊细枝,翠绿欲滴。
果实好吃树难栽。车厘子对温度、光照、水分和土壤等有着较高的要求,这个“外来客”让种了一辈子地的克麦村村民有点摸不着头脑。在省科协邀请的技术团队的指导下,三年前,克麦村村民硬是让“难伺候”的车里子落地生根。
2022年7月,在省科协的大力支持下,杨小丽根据克麦村车厘子种植园的具体需求,通过“天府科技云”平台揭榜挂帅,引进四川农业大学的专家团队资源,以车厘子产业为突破口,开展“科技支撑产业振兴实践路径研究调研课题”,为乡城县的产业发展注入科技力量。今年,克麦村车厘子种植园结出了第一批“致富果”。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杨小丽介绍,她刚到乡城县下乡走访时就注意到当地农户都在自家院子里种植苹果树,虽然苹果数量多、口感好,但果实个头却非常小。她为此进行了调研,发现农户不仅缺乏科学的种植观念,不愿意疏花疏果、修剪枝条,还缺乏关键生育期的水肥管理和其他管理技术,尽管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苹果产值依然较低。而且农户种植的苹果绝大多数都是自己食用,多余的用来喂牛,这让农学出身的她感到非常可惜。
于是,杨小丽主动联系了西华大学的相关专家,并成功牵线促成了“乡城高原水果科技小院”在乡城县“万亩果园”落地。杨小丽介绍,此后,西华大学的师生将入驻果园,第一时间就能发现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并借助科技小院专家资源、技术解决问题。同时,科技小院将为农民开展技术培训,提高老百姓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很多时候,杨小丽在完成自己的工作后,都要加班进行“充电”。“由于地域和知识的差距,在这里开展工作就需要新的工作方法,也要求我对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杨小丽说道。在她的努力下,也总结出了诸如科技剪刀入乡村、图文科普大宣传、科技人物在身边等经验,受到干部群众的津津乐道。
作为省科协挂职干部,杨小丽充分发挥自己在中国农业大学所学的专业优势,积极与乡城县科协对接,提出了开展技术交流、举办科技“讲比”活动、建立科技工作者之家等意见和建议,并开展线上科技知识普及。
就在去年年初,为确保在有效防控疫情的基础上推进春耕备耕,杨小丽积极联系乡城县科协,开展了专家通过微信视频服务的“空中课堂”及科普大篷车入乡村的“科普入村”活动,为农民送知识、送信息、送服务,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打出助力春耕备耕的“科技牌”。在“线上 线下”送科技服务的基础上,杨小丽与县科协的工作人员还带去了机器人互动表演,让村民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又享受到现代科技带来的最新成果,深受村民们的喜爱。
服务、关爱……
那些援建中的感悟
“我们既然来援建,就要披坚执锐、迎难而上,树立援建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作为的良好形象,交好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接力棒。”这是杨小丽在一次省直定点帮扶单位工作例会上对驻村干部说的话。
省科协作为乡城县省直定点帮扶单位的牵头单位,杨小丽作为省科协挂职干部,她一方面认真当好“联络员”,协助开展好本单位的帮扶工作;另一方面,她也积极当好“服务员”,协调其他帮扶单位开展好工作。
到达乡城县的第二周,杨小丽便把省直定点帮扶单位9个驻村干部所在的村全走了一遍,了解产业发展情况,和驻村干部共同探讨在各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途径。在此基础上,她还协调组织召开各省直定点帮扶单位的挂职干部联系会,研究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帮扶工作,发挥“组团”力量,带动整体帮扶工作发展。
在享有“天村”美誉的水洼乡那拉岗村,也有着杨小丽与四川省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驻村队队员向举与孩子们做手工课件的记忆。“孩子是我们未来科技创新人才中的生力军,是最具活力和潜力的科技力量,现在,通过和孩子们一起动手制作课件,不仅可以拓宽他们的创新思维,也能培养他们动手实操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潜力。”杨小丽说道。
2021年底,一场包括科普资源包、篮球、足球、乒乓球等在内的捐赠活动在然乌乡中心校举行;2022年底,200套“清洁包”和100套“科技包”被送往乡城县6所中心小学,1套安全饮水设备被送往新建的幼儿园……这些仅仅是杨小丽和同为省科协挂职干部黄河共同争取派遣单位大力支持的缩影。
独居老人还穿着湿哒哒的衣服,学校里的孩子们缺乏体育用品……杨小丽在走访中发现,很多“空巢老人”和困难儿童的生活处境亟需改善,这些事情一直挂在她心间,辗转难眠。为此,她积极联系,在省科协相关部门和社会公益组织的支持下,“山区孩子的运动翅膀”“寒窗学子大学梦”“温暖山区困境老人”等一系列关爱项目及活动陆续在乡城县开展,为乡城的孩子和老人带来了希望和温暖,为他们的明天点亮了一束光。
“看到这些需要帮助的老人和孩子们,我也想起了我的家人。在这里,他们就是我的家人。”杨小丽一有时间便陪老人聊天、晒太阳,陪孩子们打球、跳绳,在帮扶中,她送去的不仅是财物,还有细致入微的关爱,让他们感受到人性的温暖。
“两年援建时光匆匆而过,有艰辛和痛楚,有泪水和感动,有付出和收获,磨砺了为民服务、勇于担当的意志品质,更加坚定了初心和使命,这段经历必将成为我人生中最扎实、最紧凑、最充裕、最难忘的一段历程。我坚信,在党委政府的关心关爱下,在乡城人民的努力下,在一波又一波援建干部无问西东的付出下,我们定会看到一个日新月异、圣洁美丽的幸福乡城。”面对即将到来的援建轮换,杨小丽这样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