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进行互动答题。
开展培训活动。
学生体验打绳结。
运动扭伤时怎么处理?地震火灾时如何逃生?意外溺水如何自救、施救?……
近日,四川科技报探班员走进位于成都市成华区东秀一路的四川省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以下简称“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学习应急救护知识,掌握应急避险技能,做守护自身生命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学生体验vr灾难体验项目。
vr体验区。
数智赋能“情境” 互动式教学成效十足
走进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只见基地负责人正忙着整理刚刚结束的科普活动资料。据其介绍,基地于2019年正式对外开放,如今年均开展活动约100场次,通过“场景式 情景式 体验式”教育方式,将日常应急救护知识辐射进学校、社区和家庭,惠及周边乃至更多地区的市民。
“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对外开放区域主要分为体验区和培训区。”基地负责人一边介绍,一边带领探班员来到体验区。只见体验区入口处摆放了一座纯白色书本形雕塑。“这座雕塑上方安装了投影及红外感应设备,当这些设备打开时,手绘动漫内容就会自动投射到雕塑上,此时体验者可通过触摸雕塑,感应式翻阅投影内容,同时伴随开放性声光影音,体验到虚拟互动翻书的乐趣。”基地负责人说。
此外,体验区还设置了vr科普体验、vr人机互动、vr交通安全、vr灾难体验、vr运动心率监测动感单车、安全模拟、逃生绳结、应急用品、生命健康安全科普体验教室、应急救护等体验项目。
“vr项目听起来很有趣,我可以现场体验一下吗?”在探班员的询问下,基地负责人推荐了vr灾难体验项目(街道地震模拟场景)。随后,基地负责人打开设备并指导探班员踏上地震台,正确佩戴好vr眼镜,手紧紧握住栏杆。设备启动后,探班员看到整洁宽阔的街道上,行人车辆川流不息,慢慢地四周开始晃动,烟尘四起,部分大楼垮塌……晃动停止,回归到静止状态,画面上随之出现了地震逃生指南。“我们在最后环节播放地震逃生指南,就是希望帮助体验者结合地震后不同场景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应对方案。如根据实际场景敲击身边的铁扶手,这样救援人员就能相对容易的找到被救护人员,并实施救治。”基地负责人说,vr灾难体验项目通过情景虚拟化再现学校、电梯、街道地震前后景象,让体验者从感官上感受真实效果,从而实现通过训练学习专业逃生知识的目的。
在体验区,探班员还看到了在外观上高度还原神舟飞船返回舱的vr科普太空舱。vr科普太空舱可模拟乘坐飞船遨游浩渺太空时四周寂静无声、时间如屏息般停止的场景,体验者体验时仿佛真的穿越了时空,能够完全沉浸在虚拟世界中。“vr科普太空舱内还安装了太空探索软件以及生命安全教育软件,其中生命安全教育软件通过第一视角带领体验者进入人的身体内部,观看血液长河的波涛汹涌、神经系统发出的信号等,以此探索生命的奥秘。”基地负责人如是说。
仿真拟人模型。
培训更显“趣味” 解锁应急救护技能
相较于传统的单向知识输出,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则通过“场景式 情景式 体验式”教育方式进一步增强了交互性。例如,安全知识人机互动系统通过平板电脑与大屏幕的交互操作完成答题,首先体验者通过大屏幕了解火灾事故的发生过程,然后再通过平板电脑进行答题。值得一提的是,答题内容用三维引擎模拟真实灾难事故,具备真实感和代入感,并在相应知识节点弹出问题让体验者进行答题,所有问题的选项同样会进行三维模拟演示,让体验者更清晰地知道安全操作的重要性。“这个系统的优势在于进一步增强了体验者的参与度,同时让知识更有效地进行传播,互动答题结果也直观地反映出教学效果。”基地负责人介绍道。
在培训项目板块,基地针对成年人开设了持证救护培训项目,针对青少年主要就意外伤害、交通安全、溺水等开展应急救护普及培训。探访现场,基地负责人就地取材,根据体验区的仿真拟人模型现场开展了一场心肺复苏培训。“首先拍打其双肩进行呼叫,看有无反应,脸颊靠近鼻孔无气流、胸廓无起伏,视为心跳呼吸停止。”基地负责人一边操作一边向探班员解释道,在确定人体心跳停止后立马拨打120呼救,再将被施救人员平卧放置于地上,跪坐在被施救人员的右侧,松开上衣、胸衣等束缚胸廓衣物,在胸骨下三分之一位置垂直下压5~6厘米,每分钟按压100~120次。按压30次后,清除口腔内污物、假牙,左手掌根部压下前额、右手食指中指托起下颌,左手拇指食指捏紧鼻孔,包紧口部,吹气2次,每次要看到胸廓隆起和自然回缩。按照按压30次、吹气2次为一个循环进行心肺复苏,直到120急救人员赶到或有人能接替进行为止。
据探班员了解,自四川省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开馆以来,通过充分发挥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辐射带动作用,帮助医护工作者、居民、学生牢牢掌握应急避险技能,切实减少了意外伤害、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给个人带来的伤害。居安思危,立见于行。读者朋友们,趁着秋高气爽,何不带着家人朋友,到应急救护基地培训沉浸式解锁更多应急救护技能,提升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水平,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