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来萧公馆学习八段锦。
萧龙友,本名方骏,字龙友,出生于绵阳市三台县,后定居于北京,与施今墨、孔伯华、汪逢春并称“京城四大名医”,因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在20世纪30年代就享誉华夏,是最负盛名的中医大师。
近日,四川科技报探班员来到三台县潼川古城萧公馆中医药科普基地(以下简称“萧公馆”),追忆一代儒医萧龙友的传奇一生。
萧龙友雕塑。
领略中医文化 感受传统药香
推开古色古香的大门,踏入萧公馆内,一股浓郁的药草香味扑面而来,萧龙友手握书卷的铜像屹立在大堂中央,其瘦削的面孔倒与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颇有几分相似。一旁的讲解员解释说,“李时珍以前是没有画像的,蒋兆和先生便照着萧龙友先生的样子,画出了李时珍的画像。”
铜像旁,三三两两的游客认真阅读着萧龙友的生平介绍,并不时发出感慨。“没想到我们三台县还有这样了不起的大名医啊!”
“萧龙友先生虽然出生在雅安,但他的根在三台县。”讲解员说,萧龙友的曾祖父聚泰公清朝乾隆年间入川,迁入三台县。聚泰公在原籍时就从事农耕及药材贩卖生意,生活安定后,就在三台县城开设药店,并举家迁入三台县城,潼川古城方家街就是当年萧氏公馆的所在地。
随后,讲解员带领探班员来到大堂一旁的流芳厅和荣誉厅,这里展示着萧氏家族救世济民和传承国粹的重要文献,以供后人寄托对中医事业发展的美好理想和树立传承中医国粹经典的坚定信心。在传承坊里,惟妙惟肖的雕塑药童正在对中药材进行炒、炙、煅、蒸、煮、发酵、干馏、制霜等炮制处理,据了解,处理后的中草药药效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挥发。在本草堂内,白芷、桂枝、香薷、藁本、辛夷、葛根、柴胡等百余种中草药依次摆放着,并标注好名称和功效,徜徉其中,探班员得以进一步了解中医药文化。讲解员告诉探班员:“萧公馆体现的中医药文化,对展现三台县‘中医药之乡’风采、促进麦冬等道地药材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本草堂内展示的中药材。
萧龙友家族生平介绍。
萧公馆游客如织。
追寻历史足迹 承袭贤者遗风
为官时清正廉明,勤政爱民;为医时心怀病患,德术双馨。回顾萧龙友的一生,精彩绝伦,令人赞叹。据讲解员介绍,萧家世代教职,藏书颇丰。少时的萧龙友好读文史哲及医学典籍,再加上其母亲长年患病,因此他经常翻阅古医典籍、到药店求教医药常识,想为母亲缓解病情。时间长了,萧龙友对中草药的了解便多了起来,中医理论知识也得以不断丰富,为他以后自学中医打下了坚实基础。
1892年,川中霍乱流行,很多医生因恐惧不愿出诊。此时,年仅22岁的萧龙友偕同中医好友陈蕴生置生死于度外,带着药物沿街巡治,救活了很多人,也因此留下了“万家生佛”的美名。此后,萧龙友凭借优异的成绩出川入京,担任正蓝旗官学教习,由此开启一面从政一面从医的生涯。
萧龙友早期在山东为官,多任地方知府。每到一处,亲政爱民,积极促进当地地方经济和文教事业发展。为官十余载,萧龙友奉调回京,任内务部中医顾问等职,正式立于医界。
1928年,萧龙友正式弃官行医,自号“息翁”,在北京独立经营一家医馆。由于萧龙友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在古都北京,他的大名妇孺皆知,受到各阶层人士的推崇和信赖,被誉为“京城四大名医”之首。1929年,萧龙友与孔伯华等人共同创办北平国医学院,一同为中医教育奔走,吸取西医院校办学经验,亲自带徒临床实习,在教学形式上完成了中医教学的正规化。
萧龙友一生忙于诊务,无暇著书,仅留下《现代医案选》《息园医隐记》《整理中国医药学意见书》等文,但其灼灼思想闪现于这些只言片语中。在后来的中西医之论战中,他通过《整理中国医学意见书》强调:“医药为救人而设,本无中西医之分。”其胸襟可见一斑。
2022年,《百年巨匠——萧龙友》记录片正式上线“学习强国”平台,萧龙友一生为人民的家国情怀和医德医术在世人面前得以全面展现。
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大众的传播与接受。萧公馆的创建,为我国中医药历史文化的传播发展搭建起重要桥梁,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游客走进萧公馆,了解中医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