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陈玉鹏:参加第31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国家青少年英才计划数学专业的培养 , 代 表中 国 队 参 加 日 本 的 ssh竞 赛 .被 四 川 大 学 数 学 基 地 班 录 取 , 本 硕连读 .
大部分人的高中是在努力地刷题中度过的 ,然而我那时却有幸参与了华阳中学组织的科技创新活动 , 参与了“英才计划”并取得了一些成绩。
刚进中学时,我特别喜欢数学,高考目标就是四川大学数学基地班。那个时候我对高中刷题很认同,毕竟我能进入华阳中学也是拜初中刷题所赐。 然而上了张晓容老师的科创课后 , 我发现了刷题之外的第二条路,就是参加科创实践。
然而要走不同的路,也需要更多付出。首先是时间的分配问题,科研会消耗大量的课余时间甚至是上课的时间, 我经常要在周末见数学英才计划的导师。课上课下也 会去想自己的课题。
其次是成果的不确定性,每个人都无法保证自己花了很多时间很多精力就能够做出东西。而且即使做出来了一些东西 ,它又有意义吗?有没有可能还不如已经知道的方法好呢?这些不确定性与不断靠近的高考会带来焦虑。这种情绪在当时参加科创活动的大部分同学身上都有体会。很感谢高中的数学老师周媚,是她帮助我们数 学科创组里的人坚持了过去。
在英才计划导师的帮助下,我开阔了眼界,也发现了数学之美,我开始觉得自己 已经不是原来的井底之蛙了。当然在现在已经快要读研的我看来,当时只是爬入了一个较浅的井而已,但不管怎么说,参与的四川大学英才计划培养对我影响巨大 。至今我认为高中三年最大的收获就是参与了这个计划。
我当时最喜欢数学是因为它有丰富的应用与异想天开的假设 , 证明题有严密的逻辑,完成一道题就像拼图完成一部推理小说一样。然而高中数学科创并不是平时做题那么简单,平时做数学题,所有的技巧知识都是已知的, 但是科创中可能用到的知识与技巧大部分并不是在高中能学到的,比如我们组当时被课题中辐角的性质与定理困住了一个月,后来去翻阅了 学的« 复变函数论»才有 一 定的突破。
经历了一 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数 学组终于在高二完成了自己的课题研究,完成了自己的论文。带着这个论文, 我们数学组三个人参加了当时的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 并被推荐参加31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了二等奖 , 同时因为英才计划,我们去北京 参加了一个国际创新大赛的遴选,并被推荐为中国代表队之一加日本的ssh 竞赛 。
高二到高三的暑假 , 我们数学组三人在成都、神户、上海之间来回奔波, 自豪与骄傲填满内心。
如今看来 , 我们当时的课题、论文还显得稚,然而就像川大数院的 “小火花”科研训练的理念一样 : 重要的不是科研的结果 , 而是科研的经历本身 . 对于 一 个高中 生来说能参与科研已经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了。
在大学里,凭借高中科创积累的经验,我入选了大学生珠峰计划。然而真正进入大学后 , 我才发现厉害的人有很多 , 可谓 “天外有天 , 人外有人”。但高中科研经历带给我很多机会 , 比如 : 我通过珠峰计划参加了厦门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暑期交换生项目。这些经历确实对我的人生具有重大的意义 , 然而更重要的是思想层面的影响,让我的大学生活保持一种务实 、乐观的心态以及拼搏进取的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