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大幕开启,“乡村振兴”再次成为高热度话题。四川是农业大省,是全国十三个粮食主产省之一和西部唯一的粮食主产省,常年生猪出栏6000万头、占全国十分之一,自古有“猪粮安天下”的美称。如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代表委员就农业科技创新、农村人才培育、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文化发展等发表真知灼见,为这个春天注入新的活力。
杨武云:科技创新为乡村振兴“撑腰”
“乡村振兴这个概念范围很大,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来说,我主要是关心科技如何作为乡村振兴的支撑。国家有什么新的政策来支撑、来支持我们农业的科技创新。”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杨武云如是说。
在杨武云看来,农业科技创新支撑乡村振兴主要体现在“四良融合”上,就是要高质量推动良种、良法、良机、良壤有机融合。“首先,要有‘良种’,比如现在我们四川的主要粮油,还有就是畜禽水产这些优良的品种,就是通过我们四川省多年的育种攻关培育而来的。国家和省上高度重视种业的创新,一大批优良品种已经在生产上推广应用,也为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杨武云说。
有了“良种”,还得有良法。杨武云坦言,“良种”只有配套专业技术,才能发挥出品种最好的潜能,生产出最好的产品,进而为社会服务。同时,加快良机建设,就是要在农业产业园区示范推广旋耕种机、施肥机和植保机、收割机等现代农机装备,进而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效率,才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作为农业大省,把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那机械化是非常重要的。”
什么是“良壤”呢?就是要在保证耕地红线的同时,把我们耕地变良田,通过新技术对良田进行培育,“良壤”才能够生产出好的农作物产品。在杨武云看来,还要不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实际上,这是一个完整的农业链条,所有的技术通过这个链条,就是通过科技赋能来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水平。”
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杨武云建议,希望政府持续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进而使农业领域的科技成果更快地投用到生产中去,提升农业生产的水平、质量和价值。
乔进双梅:赋予传统文化更多年轻表达
2月3日,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提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路线图”。如何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全国人大代表、马边花间刺绣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乔进双梅有自己的思考。
“今年全国两会,我提出了支持宜西攀高铁过境马边、将林竹机械纳入农机购置补贴、支持开发大小凉山旅游环线发展等建议。”提到为何要推动高铁过境马边,乔进双梅说,“要致富,先修路。之前马边通了高速路,我深刻体会到交通为乡村产业发展带来的改变。”
在乔进双梅看来,乐山市马边县有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旅游,带动了当地彝绣、茶叶、腊肉、青梅和竹笋等产品的消费,这些都离不开便捷的交通基础,“希望进一步完善交通体系建设,破除乌蒙山片区交通瓶颈制约,带动大小凉山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科技、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向外延伸。”
而她的另一个建议,就与彝绣的传承创新息息相关。作为土生土长的彝族姑娘,乔进双梅从小就对刺绣情有独钟。2015年,乔进双梅牵头成立了马边首个刺绣专业合作社——马边花间刺绣专业合作社,专门生产彝绣服饰、手绣工艺品等。同时,她开设彝绣培训班,积极推动合作社产品搭上网络销售“直通车”。“今年两会,我提出支持彝族等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建议,进一步挖掘、提炼、开发彝区的优秀文化、特色产业,比如彝族漆器、银饰、非遗民俗活动等,加速带动大小凉山群众稳定就业增收。”她还希望能有更多的返乡青年加入乡村文化创业,赋予传统文化更多年轻表达。
余德春:推进民族地区重大基础设施“补短板”
“党和国家始终把我们农村和农民的事当作头等大事,我们从内心感到很幸福、很自豪。”全国人大代表、甘孜州丹巴县章谷镇水子一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余德春说,过去“水子一村山旮旯、天干雨旱地光光”,如今变成了川西旅游环线上的小康村,住房、教育、医疗、道路、照明发生巨变,家家户户电器一应俱全,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了、精气神足了,这让余德春对补齐民族地区重大基础设施短板充满憧憬。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支持下,甘孜州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但公路里程长骨干高速公路太少,15万平方公里的甘孜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只有45公里,成为制约全州乡村振兴建设的最大短板。”余德春说,希望国家支持四川成都至青海省玉树市、四川理塘至云南省丽江市高速公路建设,支持“十四五”开工建设g0615马尔康至康定高速公路丹巴段,早日实现县城通高速目标。
甘孜州清洁能源可开发潜力近2.5亿千瓦。目前,建成清洁能源总装机1995万千瓦、在建装机1486万千瓦、开展前期工作装机超3000万千瓦。“但是,全州电力输送容量限额仅为1205万千瓦,占发电总装机的60.4%,若加上在建装机仅占34.6%,电力外送严重受限。”余德春希望国家加大甘孜州乃至四川省电力送出通道规划建设支持力度,支持重庆和四川尽快启动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扩建研究,加快规划建设甘南——攀西——成都东——川南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和金沙江上游第2回特高压工程等。
潘裕萍:建好用好村史馆 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我今年关注的重点是乡村文化,带了一份《关于建好用好村史馆 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建议》。”全国政协委员、省台联会长、成都市政协文化文史委主任潘裕萍说,村史馆既是传承乡土文化、涵养文明乡风的重要载体,也是展示乡村发展历史、保留乡村珍贵物件、寄托乡愁乡情的场所,“加强村史馆建设,对于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塑造具有文化符号和精神地标,发挥其在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巨大作用,具有深远意义。”
潘裕萍建议从三个方面来推进村史馆建设:
“首先是坚持统筹规划,形成工作合力。”潘裕萍建议,要明确各地方、各级政府牵头主管部门,进一步整合资源,科学谋划、统筹规划,将村史馆建设纳入当地乡村振兴规划、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规划。要深入调研了解当地村庄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深入挖掘当地文化特色,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展示内容。要整合各方资源,合力推进村史馆建设。
其次,要坚持示范引领,激发创建动力。潘裕萍建议,尽快出台“村史馆建设指导意见”,明确职责分工、目标要求等,规范建设管理。在全国范围内择优推行村史馆示范点创建。通过征集村民捐赠的老物件、文物等方式丰富展品,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vr、ar等活化展示方式,让村民和游客能够更直观、生动地了解村庄的历史和文化。
“此外,还要用好用活阵地,注重功能发挥。”潘裕萍给出建议,由各级地方政府以村史馆为文化传播阵地,结合国家法定节假日、重要纪念日等时间节点开展宣传教育和文化服务活动,推进乡村德治建设,推动文旅融合。开展乡村民俗旅游线路推广等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体验,让村史馆更好地发挥其历史和文化价值,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注入强大正能量。
甘华田:助力高标准农田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甘华田也很关心“三农”。今年,甘华田提交了一个与提升耕地质量有关的建议,助力高标准农田建设。“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土地占用的增加,以及部分土壤酸化、污染、水土流失等原因,造成我国部分耕地土壤质量退化,直接影响到粮食安全和农业产业发展。”甘华田认为,粮食生产根子在耕地、出路在科技。他从强化科技支撑促进土壤提质发展、健全监管体系夯实土壤提质基础、完善法制法规、保障土壤质量健康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