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乡村振兴局、财政厅印发《关于开展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助推脱贫地区乡村振兴工作试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在绵阳市平武县等15个脱贫县(市、区)开展特色优势产业全链条发展试点,在泸州市古蔺县等15个脱贫县(市、区)开展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试点,在凉山州金阳县天地坝镇东山社区等18个安置区开展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示范区创建试点。
为何要在脱贫地区进行试点?又将怎么试?近日,笔者进行了探访。
寻找“快速通道”
提升帮扶资金使用效益
“中央有要求,脱贫地区有需要。”提及为何要开展脱贫地区乡村振兴工作试点,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央设立5年过渡期,目的就是要加快脱贫地区发展,与其他地区一道推进乡村振兴。目前过渡期过半,脱贫地区在全面发展的同时,还要聚焦小切口,在局部寻找发展的“快速通道”。
与此同时,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逐步提高。中央一号文件要求,今年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力争要提高到60%以上。省级财政衔接资金每年用于产业的比例不低于50%。帮扶产业资金规模越来越大,如何保证资金真正见效?
“大部分脱贫地区的第一产业都有基础,但如何提高产业附加值,还需要再探索,也才能提升帮扶资金的使用效益。”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确保符合省级衔接资金使用管理要求的前提下,省乡村振兴局联合财政厅开展相关试点,时间为一年,力争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志性成果,推动脱贫地区巩固衔接工作提质增效。
试点中,入选脱贫县和安置区将获得省级衔接资金单独支持。同时,省乡村振兴局将成立试点专班和3个试点小组开展不定期督促指导,确保各项试点任务取得实质性进展。
聚焦优势产业
让群众分享增值收益
聚焦产业,试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脱贫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全链条发展试点,主要围绕县域主导产业展开。“产业必须有基础,并且在试点区域优势明显。”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试点项目需要从基地、加工、流通、市场、机制等全链条入手,加快补齐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让脱贫群众更多地分享产业链的增值收益,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和脱贫群众持续增收。
巴中市平昌县选取肉牛产业作为全产业链发展项目。该县肉牛养殖历史悠久,建有肉牛规模养殖场429个,全年存出栏肉牛17.2万头。产业优势明显,但也面临着本地优质饲草不足、60%以上需要外购的难题。此外,肉牛以活体交易为主,市场价格波动大。
如何补链?平昌县拟建设饲草种植基地和肉牛屠宰加工场,通过牧草种植、牛场和屠宰加工厂建设,解决饲草不足、精深加工缺乏问题。
脱贫地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试点则重点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同人居环境、乡村生活、乡村文化等元素深度融合。《通知》中特别指出,每个试点县(市、区)需要建设1个以上集生态采摘、观光旅游、休闲休憩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集中区。
“我们月坝露营基地赶在国庆长假前建成完工。”9月26日,广元市利州区乡村振兴局局长郑璐介绍道,利州区选取白朝乡月坝村、徐家村,龙潭乡金鼓村、曙光村作为试点,打造集种植、加工、旅游为一体的农业产业示范园,利用项目区现有的土地资源种植食用菌及红梨,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蜜梨是广安华蓥市的特色农业产业,全市建成4万亩标准化蜜梨基地,区域内旅游资源也很丰富。“我们准备实施包括蜜梨高接换种、农家民宿改建、梨香花海优化建设等10个重点项目,完善配套一二三产业基础设施,让来往的游客能在旅游区玩得好、吃得好、住得好。”华蓥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陈思平如是说。
聚焦重点区域
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发展动力
易地搬迁安置区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主战场。如何让易地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
全省在18个安置区开展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示范区创建试点,围绕安置区就业帮扶、产业帮扶、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完善提升等重点工作,以安置区搬迁群众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为目标,带动全省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实现高质量发展。
“不同规模的社区有不同的试点内容。”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比如在3000人以上的集中安置区,除了在防止返贫常态化监测帮扶、搬迁群众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等方面加大示范建设力度外,还需要进行“数字社区”建设。
被纳入试点的凉山州喜德县光明镇彝欣社区正在打造“数字社区”。“前几日家里的插座坏了,给社区反映后,当天物业就派维修师傅上门修好了。”彝欣社区居民诺尔呷呷称赞道。
“社区打造了一个智慧系统数字平台,群众可以通过手机及时了解社区公告、缴纳电费等费用,发布社区环境卫生、家电维修等需求,实现居民‘点单’社区‘接单’。”彝欣社区党委书记吉力阿体介绍,试点中,针对社区土地较少的现实难题,计划投资建设18个平台太阳能集装箱养菇园区建设项目,既能为社区群众增收,也能发展壮大安置区农村集体经济,同时还可以发展集装箱底部烧烤摊等第三产业。
位于马边彝族自治县的曙光社区是乐山市最大的楼盘式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安置了来自周边7个行政村的593户2900余人,试点中将着力对基础设施进行升级。“社区有污水处理厂,同时也在处理周边街区和农户的污水,处理能力跟不上。”曙光社区党支部书记巧吉果日介绍,社区拟对雪口山镇污水处理厂进行扩容,改善人居环境。
“试点重在探索新模式、新路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同时也要提高衔接资金使用和项目实施绩效,不断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燕巧)
>>>相关链接
三大试点一览
试点范围
试点县在88个脱贫县中选择,优先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试点县安排的项目优先覆盖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和脱贫村。
试点内容
- 脱贫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全链条发展试点
围绕1~2个县域主导产业,从产业基地、加工、流通、市场、机制等全链条入手,加快补齐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推动农业生产供应链、精深加工链、品牌价值链“三链同构”,创新建立更加有效、更为紧密的联农带农机制,探索构建试点县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体系,让更多脱贫群众分享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助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和脱贫群众持续增收。
- 脱贫地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试点
探索深化以农业产业为主体的一二三产业和农旅文融合发展模式,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同人居环境、乡村生活、乡村文化等元素深度融合,形成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新景象,走出一条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共建共享、合作多赢的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新模式,推动试点县特色产业不断壮大、三产融合更具特色、利益联结不断深化。
- 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示范区创建试点
重点支持试点县持续抓好安置区后续扶持工作,聚焦搭建稳定就业平台、建设产业园区和帮扶车间、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进社区数字化建设等重点任务,创新创建形式、丰富创建内容,促进搬迁群众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加快搬迁群众社会融入,着力建设和睦、和顺、和谐、和美新型社区,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