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农村基层治理也面临着重大机遇和挑战。农村基层治理关系到党的“三农”政策落实落地,关系到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高农村基层治理水平,关键是要完善农村基层治理的体制机制,推进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农村基层治理新格局。
为了把乡村治理力量“统一起来”,让地方的乡镇治理能力“强起来”,我省不少乡村以党建为引领,充分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引导多元主体投入,不断完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增强基层治理效能,交出了一份份弥足珍贵的答卷。
“李孃孃,有啥事好好说嘛,千万不要乱来,我们马上过来!”10月24日,泸州市纳溪区丰乐镇马村村“巾帼调解员”李焱梅通过“雪亮工程”平台,监控到辖区内有2户村民发生了争论,李焱梅随即拨通当事人电话稳定情绪,并立即和该村党支部书记张林前往现场协调处置,化解矛盾。
这一幕,仅是丰乐镇试点探索基层“乡理乡清”共建共治共享新模式中的一个小案例。近年来,该镇综合运用党史学习教育、法治宣传、道德奖励等方式,积极探索构建法治教育、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治理内容,打造“乡理乡清”善治样板,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
党建引领
凝聚治理向心力
扶弱济困、基地用工、婚姻家庭、邻里纠纷……马村村针对这些村务实际,整合村内综治维稳、安全生产、疫情防控等网格体系,构建村、组、党员中心户三级联动党建网格,将村组党员干部纳入网格,推进“多网融合,一网统筹”基层社会治理工作。
打开马村村的工作日志,帮助群众解决过的桩桩件件暖心事映入眼前,马村村8组学生高某某患上白血病,在该镇党员干部帮助下,解决了其就医、学习等困难,如今,该同学病情稳定,顺利走进大学校园;马村村6组村民张朝富家庭困难,家中还有90多岁的母亲卧病在床,经过镇村党员干部协调,当地公司优先流转其土地、安排其务工,相关部门也积极帮助他落实救助政策,让他顺利渡过难关……
如今,党员力量已成为了马村村激活乡村基层治理神经末梢的“红色细胞”,他们充分发挥专业能力和特长优势,精准服务群众生活需求,激发基层治理内生动力。“建设柑橘产业园期间,村组干部和党员全员入户做工作,1200亩土地在一周内便顺利完成流转租赁。”丰乐镇经发办主任罗尧说。
多元参与
本土治理事半功倍
“找一找对方优点,你们走到今天很不容易……”日前,马村村村民巫某与妻子张某因为琐事闹离婚,通过李焱梅的调解,这个险些破碎的家庭又恢复和谐。
马村村在推动“乡理乡清”治理中,在加强法治宣传、培育孝善美德、建立道德评议奖惩机制等基础上,创新推出适合该村的“乡贤帮忙明事理”“桂花树下说乡理”矛盾纠纷化解模式,充分发挥本地乡贤、村民代表在普法、孝善美德教育、红黑榜评议等方面的监督和引领作用,探索实现人才有舞台、乡村得振兴、企业得发展、邻里共和谐的“四赢”之路。
“乡贤和村民代表,在村里具有一定威信,与村民要么是邻居,要么是亲戚,由他们出面调解矛盾纠纷,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张林说,“乡理乡清”调解的是矛盾,调顺的是民心,调出的是和谐,调稳的是党的执政根基。
今年以来,马村村乡贤调解队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解决群众实际问题20余个,调解矛盾纠纷17起,离任村干部陈国才、蔬香佳园董事长刘华强、计生专干刘炎梅等先后荣获“纳溪区金牌调解员”“纳溪区巾帼调解员”等荣誉称号。
二元模式
基层治理无死角
近年来,马村村基层治理多管齐下,充分利用智能化新技术新手段,整合雪亮工程、慧眼工程平台、网格e通、矛盾纠纷“随手调”等系统,开启“人工 智能”二元模式,充分发挥源头治理作用。“‘随手调’很好,能第一时间通过app系统获得矛盾纠纷信息,为矛盾双方给予心理疏导。”谈起用高科技方式治理乡村的新模式,离任村干部陈国才赞叹不已。
目前,马村村已建设监控点位160余个,实现村域监测无死角;通过使用网格e通、矛盾纠纷“随手调”等系统,连续实现矛盾纠纷村内化解、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100%,全村基本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诸事不出格,矛盾不上交”的目标,乡风清朗,井然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