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艳燕整理绣品。
在纸上绘出精美的纹样,将剪下的纹样固定于布面,五颜六色的绣线在绣娘手中飞舞,一幅精美的羌绣作品逐渐成型……在平武·走马羌寨羌绣产业园培训展教基地(以下简称“羌绣培训展教基地”),当地绣娘们以针为笔,以线为墨,一针一线“绣”出美好生活新图景。
近日,四川科技报探班员走进羌绣培训展教基地,探索羌绣刺绣技艺,开启民间艺术之旅。
沈艳燕(右)为绣娘指导羌绣技艺。
羌绣传承
一针一线尽显民族魅力
羌绣培训展教基地位于绵阳市平武县平通镇牛飞村走马羌寨,地处九寨沟、黄龙旅游环线枢纽,是九环线东进西出的重要门户。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羌族风格的建筑灰白相间、檐角高翘、次第相连,羊头、碉楼、檐角等“羌元素”尽显羌乡韵味。
据了解,羌绣培训展教基地集生产、加工、销售、研发、培训于一体。基地内设有羌绣生产车间、展示厅、培训中心等,旨在传承和发扬羌族文化,为当地绣娘提供学习和传承羌绣技艺的平台,帮助绣娘们掌握一技之长,以此提高收入水平,为乡村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据羌绣传承人沈艳燕介绍,羌绣起源于羌族服饰,是羌族最古老的一种传统手工刺绣。绣娘们能用独特的针法巧妙地勾绘出蓝天白云、树木花草、飞禽走兽等世间万象。
千百年来,羌绣以“外婆教给阿妈,阿妈再教给女儿”的方式代代相传,如今在羌绣培训展教基地,沈艳燕扮演着“妈妈”的角色,将挑绣、打籽绣、纳花绣等羌绣技法无私地传授给绣娘们。
“这节课我们继续讲解羌绣的基本技法——打籽绣。打籽绣是一种用单色线,在针尖上绕圈后固定,形成籽状……”沈艳燕一边介绍羌绣技法,一边指导绣娘实践。只见在她的指导下,“团花似锦”“鱼水和谐”“凤穿牡丹”等图案雏形于飞针走线间一一呈现。
课程结束后,沈艳燕带领探班员参观了羌绣培训展教基地展示厅,欣赏了厅内陈列的羌绣作品。沈艳燕告诉探班员,这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羌绣制品,围巾、服饰、家居装饰品等一应俱全,每一件都充满了浓郁的羌族风情。墙壁上还挂满了羌族的历史照片和传统文化元素,让人仿佛置身于羌族文化的海洋中。通过这种形式,探班员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到羌族文化的魅力。
沈艳燕开展羌绣培训。
羌绣培训展教基地。
羌绣之花
一双巧手绣出美好生活
羌绣作为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非遗明珠,如今已然成为羌绣培训展教基地最亮丽的文化名片。
故事还要从2008年说起,“5·12”汶川特大地震给牛飞村走马羌寨造成了巨大破坏,致富路子也变得愈加狭窄,但聪明的羌族绣娘们却想到了巧办法。她们用一双双灵巧的手绣出了一条致富路,不仅解决了就业增收的问题,还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羌绣的传承。
“如何掌握羌绣各项步骤?”“在材料选择上需要注意什么?”沈艳燕详细地向探班员介绍道,羌绣是羌族文化的艺术结晶,图案设计、色彩运用和刺绣制作工艺都十分独特,需要经过选材、构图、刺绣等多个环节。首先,选材是关键,一般选用当地特有的丝绸、棉布等作为面料;接着,构图是体现羌绣独特风格的重要环节,设计师要根据面料的特点和用途进行巧妙地构图;最后,刺绣则是羌绣的灵魂所在,需要熟练的羌族绣女运用各种针法将图案绣制在面料上。
一手拿着绣品,一手拿着穿着彩线的绣针来回运针……在羌绣工作坊,一位90后羌族绣娘阿珍(化名)静静地坐在窗前,绣着羌族传统服饰的领边。谈起羌绣时阿珍说,自己常年在外打工,但始终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来传承民族技艺。于是,她回到了家乡,参加羌绣培训展教基地的培训课程。“在这里,我不仅熟练掌握了羌绣技艺,还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阿珍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将羌绣文化传承下去。
焕活羌绣非遗技艺,让更多人过上美好生活。“我们是从地震中走出来的儿女,我们是懂得感恩的羌族人。我们拿起针线,缝补创伤,穿捻感恩。”在羌绣传承人沈艳燕的帮助下,平武清漪江流域羌族绣娘们不仅绣出了美丽新家园,还绣出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据了解,截至目前,沈艳燕已免费培训绣娘近5000人次(其中脱贫人口300余人),培训羌绣高技能人才70余人,培训后的绣娘实现自主创业的达200余人,带动就业500余人。
如今,羌绣培训展教基地已成为当地乡村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而这里的绣娘们精心绣制的羌绣作品,也走出了大山,走向了更为广阔的市场,为走马羌寨羌绣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